南方日報訊 (記者/胡良光 通訊員/周榮嘉 何少明)端午臨近,精彩的龍舟競渡又快要上演了。5月10日是農曆四月十二日,上午天氣格外晴朗,岸上拜祭、放爆竹,水下同時“起龍船”,廣州荔灣泮塘沉睡了一年的4條“老龍”再次浮出水面,場面非常壯觀,吸引了全村老少及廣大市民圍觀。
  泮塘“仁威”老龍
  “年歲”最大可坐90人
  俗話說:“四月八,龍船透底挖。”每年到了農曆四月初八,珠三角地區的鄉村或龍船會就要準備起龍船。
  前幾年廣州荔灣泮塘各鄉約擇定的吉日不同,“起龍船”時間也不相同。
  今年是自荔枝灣揭涌以來泮塘五個鄉約首次同時“起龍船”。泮塘分首約、二約、三約、四約、五約幾個片,一共有4條船。其中,首約、二約、三約(泮塘仁威龍船會)共有一條龍船“仁威”,泮塘四約有一條龍船,泮塘五約則有兩條龍船。
  泮塘村民梁綿海介紹,具有400多年曆史的泮塘“仁威”老龍,長約40米,寬約1.2米,底骨有約120年曆史,船身也有20年曆史,重達三噸半,由兩棵分別原產自婆羅乃(文萊)、婆羅洲(印尼)的坤甸樹木材製成,可坐90人。在四條龍船中不但“年歲”最大,知名度也最高。
  “仁威”以前存放在河沙大坦沙泥滘涌東頭涌底,自荔枝灣揭蓋復涌於2011年恢復消失18年的泮塘“龍船景”後,“仁威”自那時起被特許藏入荔枝灣內,今年是第四次在荔灣湖起龍船。
  80壯漢齊力抬起
  村民迫不及待試扒
  上午9時,荔灣泮塘“仁威”龍船會及四約、五約的各位長老和會員,分別在各鄉約會所集合,準備好“起龍船”的工具及用品,然後分工抬旗幟、燒豬、祭品、工具等,打響龍船鼓,分別走向荔灣湖內的三個“龍船竇”(龍船藏身之所)。
  到達“龍船竇”後,主理祭拜事務的人點燃香燭,將燒豬、祭品分別放好在兩個竹編的窩籃內。十名長老帶領眾人祭拜和宣讀祝禱文,感謝水神和龍母娘娘在過去的一年裡庇佑眾人和照顧藏在水裡的龍船。
  爆竹聲響起,每條龍舟分別由近20名壯漢來負責,他們陸續躍入水中,先將積壓龍船艙內的泥沙掏出,再合力搖松龍船底的泥漿,龍船逐漸浮出水面。隨後村民們用布等工具,清理船上的淤泥等雜物。清理完後裝上龍頭龍尾,經過重新上漆、上色等精心打扮後,龍船煥然一新,神氣昂然,村民將龍船鼓放上去,迫不及待試水試扒龍船。
  泮塘村民李凱帆告訴筆者,過去龍船藏於河床,起船難度大,村民們必須挖上1個多小時泥巴,才能把龍船挖出,現在龍船用支架固定藏於水中,同時提前請農水部門配合,將荔灣湖水位降至約4.8米,再由眾壯漢協力托船,不到20分鐘即挖出了龍船。
  3名小學生下水
  專門體驗龍舟文化
  筆者註意到,在“起龍船”的人群中,還有3位熟悉水性的小朋友。
  原來他們是來自荔灣龍溪小學的學生,這次是專門過來體驗泮塘龍舟文化。
  今年13歲的梁景城讀六年級,是龍溪村人,祖祖輩輩逐水而居,與龍船結下不解之緣,他自幼扒過龍船,但這是第一次體驗“起龍船”。“我們主要用桶把船里的水舀出來,並清理船身。”儘管弄濕了身子,他還是覺得“很好玩,下一次還想來。”
  除了“起龍船”的學生外,還有12位穿著校服的小學生顯得特別搶眼,邊聽領隊老師講解邊觀看村民們舉行儀式,以對“起龍船”有一個真實立體的感官體驗。今年端午節前夕,龍溪小學還將繼續組織學生開展龍舟文化探究活動,利用周末時間,分批次尋找廣佛龍舟地圖中的其他傳統龍舟文化村落,如車陂、獵德、珠村、石樓、龍潭、鹽步等,實地體驗傳統龍舟文化精髓。
  起龍後,龍船需要趕赴船廠進行檢查修整,端午節前暫無活動。
  6月初,泮塘龍船就會參加在荔枝灣舉辦的“五月五·龍船鼓”龍舟文化活動,作為主角之一在荔枝灣游弋,展示龍舟無窮魅力。  (原標題:端午近荔灣五鄉約“四龍同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w28fwfpr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